股配咖吧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后台留言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全文共3612字 | 阅读需7分钟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
文章来源:《中国国家历史》叁拾捌期
提起唐朝,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什么?
许多人对唐朝的第一印象是“大唐气象”,是开元盛世,是开放包容,是足以称颂千年的黄金时代。但是同时,唐朝也是多面的、复杂的、精彩的。有“大漠孤烟直, 长河落日圆”的壮阔边塞;有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”的盛世光景;有“春风得意马蹄 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的登科之喜;亦有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乱世感怀。
我们常常称颂唐朝前期的政治清明,盛世繁华;惋惜中后期的安史之乱,藩镇割据。许多人将视线聚焦于唐朝的朝堂政治与文人逸事,社会的很多细节往往被忽略。针对这一情况,近年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的力作《唐朝人的日常生活》值得一读。书中聚焦基层社会,对唐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了许多勾勒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饮食到文化,从宫廷到民间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展现了唐朝人的生活状态。正如作者自己所说,这本书力图展现的是“无数散落 的珍珠,它们串联在一起,就能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,折射出隋唐时代的风华”。
《唐朝人的日常生活》封面
全书共分为九章,分别为“洛阳一日”“郊野生活”“大唐新 语”“食在大唐”“大唐书法”“青楼逸事”“外来文化”“武后宫廷”“翰林学士白居易的一天”。作者大致从这样几个角度对唐朝日常社会生活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。同时行文比较通俗和轻快,一个故事有时候会带出一连串的其他故事,形散神聚,读来令人手不释卷。以下大致分几个方面,简要说说该书的精彩之处。
在关于唐代的城市与郊野生活方面,作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图景。唐人热爱郊游,我们熟知的清明节、端午节、重阳节还有今天已经不重视的上巳节都有郊外游宴的内容。许多我们熟知的诗文名篇就诞生在郊野游玩过程中,如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,陈鸿的《长恨传》,还有著名的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的爱情故事。唐代人喜欢经营别业亦即别墅股配咖吧,许多城内人都在城外郊野拥有包括田地和住宅在内的产业。这一点和现在许多有产之家相似。不过,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,唐代的别业有时会被用作军事用途。唐高祖女儿平阳公主就曾用别业作为基地,起兵响应高祖。唐朝将领李观也曾用自己的别 业聚集武装,抵御吐蕃入侵。长安周边也是隐居的名地。现在很多人都对“隐居”和“隐士”抱有不自觉的崇拜,唐朝人也是如此,因此就诞生了为做官而隐居的“产业链”。终南山因靠近长安,成了这部分为了做官的“隐士”的首选之地,也就有了成语“终南捷径”。
(唐)张萱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(宋代摹本,辽宁省博物馆藏)
唐人的称呼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。书中专门用了一章“大唐新语”来介绍唐代的人际称谓。对于皇帝的称呼,除了我们耳熟能详 的“天子”“陛下”外,还有“圣人”“大家”“至尊”等。甚至臣下 还可以用很亲昵的称谓来称呼皇帝。如唐玄宗人称“三郎”,臣下和百姓也可以用“三郎”来称呼他。这放在后来的明清是难以想象的。同时,“殿下”在唐代不仅指皇太子,还可以用来称呼皇太后。“娘娘”亦是皇太后的称谓。不同于后世的称呼,唐代妃嫔是不可以称 “娘娘”的。对官员的称呼,亦不可称“大人”,这个词在唐代是用 来指父母的。家人之间的称呼也很有意思。“爷”这个词来自鲜卑语,最初用来指父亲,唐时的“爷”都是用来指称父亲的,可能辽宋时才开始用来指祖父。影视古装剧中常常用的“爹”这个词,也比较晚出。相应地,“娘”这个词也不仅仅用来指代母亲,唐代女子皆可称“娘”,与年龄无关。“哥”这个词也来自鲜卑语,从唐代起成为对兄长的称呼,不过有时也指父亲。夫妻之间的称呼也非常独特,是一些现代人看来颇具诗意的称谓方式。妻子称丈夫为“良人”“郎君”等,丈夫称妻子为“细君”“内人”等,同时夫妻可互称对方为“卿”。对老丈人用的“泰山”这种称呼也源自唐代。张说借唐玄宗泰山封禅一事,帮女婿郑镒从九品官一下升到五品官。唐玄宗很 吃惊,问他为何升迁如此之快。宫人黄幡绰说了一句“此泰山之力也”。从此之后就以“泰山”来指代岳父了。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,所以又有了“岳丈”“岳父”的称呼。
“祖脉秦岭”终南山
提到唐代的饮食,我们脑海中肯定会想到酒和茶。说到酒,李白好酒为世人熟知,不过,唐代喝的到底是什么酒,有没有现代我们喝的高度蒸馏酒?书中提道,有的学者如李约瑟等认为,唐代已有蒸馏白酒,但是作者认同李时珍的观点,认为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。唐代的“白酒”可能指的是颜色发白的米酒,或者类似日本清酒那样的酒。而关于茶,中国全民饮茶正是从唐代开始的。书中对茶叶的使用历史作了一番梳理。陕西汉阳陵出土的西汉茶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茶叶,但这时的茶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蔬菜来食用的。西晋时期,才出现茶作为饮品和茶粥的记载。直到隋唐时期,茶作为一种饮品终于逐渐风靡大江南北,所谓“茶为食物,无异米盐”。 我们可以从数百首关于茶的诗句中窥见当时饮茶风气之盛。不过,隋唐时期饮茶的方法和现在有很大不同,“茶圣”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提到,当时的饮茶方法是将茶叶做成茶饼后碾碎煮,同时还会放盐、葱、姜等佐料。
李白画像
《茶经》书影
唐代也是书法发展史的重要时期。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、柳公权等书法大家之外,书中还提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知识。唐代科举常科考试有“明书”科,书法好可以直接做官。敦煌文书中保留了相当多基层的书写作品,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敦煌社会基层的书法细节。比如,书中提到了一个被罚抄错字的孩子的文书,还有著名的归义军创立者张议潮十七岁时的习字文书。我们现在常说的“信口雌黄”一词,就来自唐代的“涂改液”——雌黄。敦煌文书中也保留了有雌黄修改痕迹的文书。另外,唐代开始大量使用黄檗纸,而用黄檗染纸的工艺被称为“潢”,因此就诞生了“装潢”这个词。同时,唐人写字也不仅仅是用软笔,在敦煌文书中发现有用芦苇硬笔写成的文书。
敦煌文书,习字册
青楼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不过,青楼最开始只是指华丽高楼,把青楼与妓院联系起来的是杜牧。唐代,人们对青楼并没有社会心理上的忌讳,相反,青楼被视作风流之地。达官贵人和书生士子常常流连于长安知名风月场所平康坊,出入各种妓院,这也被视作风流雅事。唐人笔记中也记载了大量士子与青楼女子感情纠葛的故事。许多青楼女子以才华著称,一些著名的才女花魁的居所每天门庭若市,文人墨客来往众多。一些既没有才华也没有姿色的青楼女子,选择剑走偏锋,也能得到追捧。当然,唐代妓院是风流之处,也避免不了妓院固有的藏污纳垢、治安混乱的特性。唐代文献中就有当时平康坊的凶杀案记载。
唐三彩双环髻女舞俑
我们对唐代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开放包容。当时,来华的胡商和胡人非常多,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文化印记。胡商多颇有资产,唐朝政府曾几次接受胡商的捐赠和借款。武则天时期建造天枢,胡商就捐钱百万亿。唐代民间还将“穷波斯”作为戏谑之语,意为波斯人里不可能有穷人。因此,唐人观念里也总是会把胡人和神秘的宝物联系在一起,诞生了不少“胡人识宝”类型的民间故事。同时,胡人带来了胡乐。我们所熟知的《霓裳羽衣曲》就是西域《婆罗门曲》 的改写版本。更有意思的是,胡人带来了“幻法”,也就是胡人魔术。根据《朝野佥载》记载,胡人擅长一种以刀剑刺肚子还能恢复如初的魔术。不过,胡人的这些魔术引起了唐高宗的反感,唐高宗觉得胡人的这些魔术是在“幻惑百姓”,所以下诏禁止。胡人还带来了胡医胡药。中古时期,胡医多以眼科著称,著名的针拨白内障法就是由胡人传入的。此外,唐太宗曾得气痢,也是用臣下进献的胡医药方治好的。
唐代彩绘胡人骑卧驼俑
除了描绘唐代日常生活的点滴外,书中还对许多流传广泛的谣 言作了批驳。如最著名的李白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的故事。根据传言,高力士因脱靴事件对李白怀恨在心,于是挑唆杨贵妃记恨李白,使得李白被弃用。乍一看这个故事似乎逻辑自洽,实则经不起推敲。首先,高力士位高权重,深受皇帝信任。李白只是一个翰林供奉,没有资格要求他脱靴。其二,传言说李白因《清平调》中的诗句遭到记恨,但与李白同时代的人并没有提到李白写过这几句诗,而且时间也对不上。其三,根据李白自己的说法,陷害李白的不是高力士,而是一个叫张垍的人。因此,这则故事其实是谣言。同时还有史料能说明,舍弃李白是唐玄宗不得已的选择。还有广为人知的萧翼赚《兰亭集序》的故事,传言唐太宗让一个叫萧翼的才子从僧人辩才手中骗走了他收藏的《兰亭集序》。但这两个人除了《兰亭集序》的故事,再不见于任何可信的史料记载,作者自然也判定这个故事是假的。
总的来说,本书将一个日常的唐朝展现在我们面前,读来颇有让人眼前一亮、耳目一新的感觉。因书中主要是对日常故事和细节的描述,其行文有时会显得零碎,但正如作者所说:“正是这些零碎,才是生活的基本色调。”同时,亦有学者认为,我们不仅要解释历史,还要理解历史。而这些零碎的日常,就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。
传(唐)阎立本《萧翼赚兰亭图》(南宋摹本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)
文章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 晏晨航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策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